10月19日,“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70年暨‘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’出版·阅读分享会”在京举办。
“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”(后称“读书丛书”)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经典书系。“读本丛书”从先秦的《诗经》《楚辞》,到汉代六朝的文赋、《史记》、乐府,再到唐诗宋词,金元戏曲,明清散文,涵盖了“一代之文学”的代表性作品。
“读本丛书”以“典藏”的形式于2017年底重组再版,目前已推出三辑,已有36种诗选(名家选本若干种,综合选本若干种),8种词选(名家选本若干种,综合选本若干种),另有“历代文选”(自先秦至清代,分7册,收录文章840余篇)。
“读本丛书”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,丛书作者群有了新的变化,编辑退出作者队伍,文学研究所和国内高校的学者成为主体。如曹道衡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专家,撰有《南北朝文学史》等;邓绍基是金元文学研究专家,撰有《元代文学史》等;陈铁民撰有《王维集校注》;萧涤非是《杜甫全集校注》的主编;刘学锴、余恕成合著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,薛天纬是《李白全集编年注释》的作者之一,并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,等等。
以王伯祥负责的《史记选》为例。据王伯祥日记,他被郑振铎邀请加入文学研究所,第一项工作就是编选《史记选》。1952年12月12日,王伯祥接到北大校长马寅初颁发的聘书,正式成为研究所成员。15日就开始工作,他的工作计划是,先将《史记》圈点一遍,然后用重要的版本做校勘,最后再做注释。后来又做了一些调整,校完本纪之部后,开始做选篇校释。1953年9月初拟写作内容,请所内同仁提意见,1954年1月4日,研究所印出《孙武吴起列传》征求意见稿。一年以后,1955年5月10日,“《史记》选本校释全部粗毕,只待撰序言及重加修正矣”。1956年1月25日,“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利器来访,商改《史记选》注文数十处。因与对坐,逐条修改,抵午方毕”。1957年4月,《史记选》正式出版。全书选文20篇,校释合计5382条,共41.1万字。
王伯祥编写校对这本书差不多用了4年半的时间。一般而言,对文史学者来说, 45岁至70岁左右是最宝贵的时段,此时他们既年富力强,又学问积累成熟,二者叠合,最能出产精品。王先生做《史记选》在62-67岁,他的学术积累都融在这本书中。
《史记选》 王伯祥选注
戴鸿森上世纪50年代,曾在人文社的校对科任校对,自学成才,后任古典文学编辑,并曾先后标点整理有《金瓶梅词话》《老残游记》《薑斋诗话笺注》等。他曾自述工作态度:我审稿只知出呆气力,讲老实话,不看人眼色,不管来头大小,自信从不在稿件的轻重取舍的表态中夹杂“礼尚往来”的个人“羔雁”(礼物)成分。在“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”的标准上,在基本学术质量方面,我力求严格一点。凡曲解文义,引据失实,文理欠通,逻辑不顺,以至错字破体,标点失读等,我都尽力而为,不轻放过。(戴先生1983年《业务自传》)
而在不断的重印和出版中,这些作品也会不断作出调整,以钱锺书《宋诗选注》为例。该书1958年出版,1964年修订,1978年再次修订,到1988年,已经是第六次修订,1992年又做了第七次修订。钱锺书1998年去世,2005年杨绛又特地发来若干订正的信息。